為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決策部署,深入挖掘、展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加快人工智能賦能廣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近日,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了2025年第二批廣西“人工智能+制造”產品、垂直領域模型和典型案例,我院牽頭及參與的兩個項目成功入選。項目涵蓋建筑智能檢測、行業大模型兩大領域,彰顯我院在“AI+產業”融合中的科技引領力。
廣西既有建筑智能安全評估平臺
本項目入選2025年第二批廣西“人工智能+制造”產品。
廣西建科院住建智能檢測分析系統
項目功能
該系統集成建筑外圍護安全檢測與評估的全流程管理,主要系統功能包括:建筑外圍護圖像獲取及標準化預處理;利用先進的AI算法,自動識別和定位建筑外墻的各種病害(如裂縫、空鼓、滲水等);對建筑信息、檢測數據、評估結果等海量數據進行系統化管理,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通過圖表、三維模型等方式將數據可視化;提供標準化的接口,支持與無人機、傳感器等檢測設備的對接,以及與其他管理系統的數據交換。
項目優勢
算法研發緊跟技術前沿,在模型架構上基于DETR (Detection Transformer) 及等最先進的目標檢測框架,通過引入注意力機制,檢測框架能夠更好地理解圖像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對于識別形態各異、背景復雜的建筑外圍護病害具有天然優勢,顯著提升了檢測的準確性和魯棒性,實現對建筑外立面各類病害(如裂縫、空鼓、滲水、污漬、飾面脫落等)的高精度、高效率自動化識別。
經濟和社會效益
相較于傳統依賴人工“蜘蛛人”或搭建腳手架的檢測方式,利用無人機搭載AI視覺算法進行自動化巡檢,可將單棟建筑的檢測周期從數天縮短至數小時,效率提升預計可達80%以上。顯著降低人工成本、高空作業風險成本以及腳手架搭設與租賃費用,綜合檢測成本預計可降低50%-70%。自動化數據處理和報告生成,進一步縮短了從檢測到獲得評估結果的時間,加速了決策流程。
通過高頻次、高精度的自動化檢測,能及時發現建筑外墻瓷磚空鼓、構件松動、裂縫擴展等安全隱患,有效預防高空墜物等安全事故的發生,為老舊小區改造、歷史建筑保護等提供重要的安全評估依據,提升城市整體安全韌性。同時也為城市管理部門提供了實時、準確、全面的建筑外圍護安全狀況數據,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與智慧化升級。
多模態建筑行業大模型
本項目入選2025年第二批廣西“人工智能+制造”垂直領域模型。
本模型旨在構建一個能夠深度理解和融合建筑行業各類數據的統一智能基礎模型,為建筑設計、施工、運維、管理乃至行業標準制定等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行業“大腦”。該模型的核心是其多模態處理能力,能夠同時理解和關聯來自不同來源和格式的數據,包括視覺數據:無人機航拍照片、地面拍攝圖像、紅外熱成像圖、衛星遙感圖像等;空間幾何數據:激光點云掃描數據、BIM(建筑信息模型)、CAD圖紙、傳統測繪數據、三維網格模型等;文本數據:建筑行業標準規范、法律法規、設計說明書、施工方案、竣工圖紙說明、技術報告、研究論文、招投標文檔、歷史文獻等;通過MBILM,能實現建筑信息的全面感知、深度認知和智能生成,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效率、保障安全、促進創新,并助力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應用場景與內容
社會效益
多模態建筑行業大模型 (MBILM) 的實現,將不僅僅是工具層面的革新,更是一次建筑行業認知范式和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它有望在經濟上實現降本增效、模式創新,在社會層面提升安全、保護文化、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其綜合效益巨大,將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此次二大項目入選,是對我院“AI+產業”融合創新能力的充分肯定。未來,我們將持續深耕智能建造與數字技術,為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廣西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圖文:余 典
編輯:黃 臻
一審:盧凌寰
二審:黎慶炎
三審:許維超